•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2021“国科大杯”| 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分项赛决赛(附项目简介)

10月12日,2021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分项赛决赛暨合作资源对接会在重庆顺利举行。

image.png

大赛以“建党百年砥砺发展,创新创业开拓未来”为主题,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工作者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动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项目落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赛设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软件互联网、智能硬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7个赛道。

image.png

大赛现场

此次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分项赛决赛由金沙990活动大厅、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主办,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重庆市南岸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南岸区科学技术局、国科大魏桥国科联合实验室联合承办,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金沙990活动大厅重庆仁济医院)协办。共有35支队伍入围本次分项赛决赛。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李小成,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包茹华,市南岸区政协副主席曹廷中,国科大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刘红雨,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沈雪,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委罗良娟,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双创导师、国科大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陶卫江,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航空和应急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明杰,国科大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助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助理贺子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处副处长林曦,重庆市南岸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智,重庆市南岸区科学技术局局长晏凤华,重庆市南岸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方明,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金沙990活动大厅重庆仁济医院)党委书记李元君、院长冯虎翼等领导莅临比赛现场,200余名嘉宾到场观赛。

image.png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表示,医疗康养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使被动式医疗健康走向主动式健康生活。通过康养结合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充分的利用有限医疗资源。

image.png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包茹华致辞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包茹华对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她表示,南岸区地处重庆直辖市主城核心区,是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市级大健康产业聚集示范区。未来,全区将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以聚焦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新经济“四大一新”产业发展为抓手,为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山水人文都市区、智慧创新生态城”的目标而努力。

image.png

方明做南岸大健康产业情况宣讲

     重庆市南岸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方明则从区情简介、大健康产业基础、未来规划以及构建最优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四大板块展开叙述,向与会嘉宾们详细介绍了南岸大健康产业的相关情况。

image.png

冯虎翼介绍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发展历程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国科大重庆仁济医院)院长冯虎翼向与会嘉宾们简述了医院多年发展历程。他介绍道,如今,医院依靠金沙990活动大厅强大科教资源,推进院外合作,建设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成立大数据实验室、共建区域精准医学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衰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合作打造睡眠呼吸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拓宽了医院科研学术空间,有利于开展规范化高水平临床研究。

    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岛实验室、中财金控投资有限公司、国科嘉和、薄荷天使基金、魏桥国科科创基金、同创伟业、中国信息协会中医药分会等行业专家、资深投资人组成的专家评委团,对参赛项目做全方位评判。

image.png

专家评委团合影


优秀路演项目展示

1."生""微"邂逅,只为遇见更美的你——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及其再生医疗产品

“生”“微”邂逅-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和新型重组生长因子,以及两种技术相结合的再生医疗产品。

项目介绍:

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聚集“卡脖子”技术,我们以再生医疗为研究主线,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工艺和专利技术,设计制备大小均一、尺寸可控的医用高分子微球及可特异识别和结合的新型重组生长因子,开发出微结构、表界面性质及降解时间可控的组织诱导活性新材料产品,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医学美容、牙科或骨科填充、细胞载体材料等生物医学领域。与现有产品比较,具有更大优势和更广泛的应用性,具有数百亿市场前景。

团队介绍:

章培标: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吉林省中科康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科康的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

强润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科康的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助理


2.AI辅助移动式磁共振成像

智能影像科技,实现科室化即时磁共振诊疗。

项目介绍:

本项目致力于打造一款基于AI辅助的移动式低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以解决传统高场MRI设备体积大、重量重、不可移动、价格及维护成本高等缺陷。为临床医疗提供高效、灵活的MRI诊疗设备。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 1、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K域和图像域对低场图像进行超分辨率、去噪、去模糊处理,使低场设备可以产出媲美高场设备的图像。 2、利用专利的轻量化磁体技术,将磁体重量控制在百公斤级,并且主磁场强度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在实现设备小型化的基础上,保证了原始图像的质量。

团队介绍:

杨文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技术指导

魏树峰: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软件负责人

王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硬件负责人


3.CT股骨头坏死智能定位与辅助诊断系统

CT股骨头坏死智能定位与辅助诊断系统

项目介绍: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导致股骨头塌陷和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在中国,股骨头坏死的患病人数约800万。目前,该病主要的诊断技术是基于患者的医学影像检查。但由于其复杂性,临床医生通常需要多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进行准确的诊断。为了辅助医生诊断,本项目提出了基于CT的股骨头坏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输入患者的CT后,该系统可以自动实现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分类评级,减少诊断时间以及错诊漏诊。

团队介绍:

李劲鹏: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CEO

朱恩伟: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算法部负责人

从怀威: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CTO


4.Mobius-可集成TPS系统的人工智能CT模拟预测系统

本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性的构建了可实现快速智能的自适应放疗并提高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精度的可集成TPS系统的人工智能CT模拟预测系统——Mobius。

项目介绍:

本项目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实现新型精准放射治疗为目标,设计并研发了人工智能CT模拟预测系统。该系统可利用数字X射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系统获取的DR图像快速生成对应的模拟3D-CT图像,可简化目前自适应放射治疗中重复获取患者3D-CT图像的繁琐步骤,提高目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精度,为实时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系统可依托放疗中心普遍配置的DR设备,实施难度低,性价比高,可充分发挥放射治疗尤其是离子束放射治疗的优势。

团队介绍:

李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新阳: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李广儒: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5.便携式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程度检测仪

全世界肾透析病人都买得起得内瘘狭窄检测仪

项目介绍:

本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内瘘狭窄程度检测装置。该装置准确率高,成本低,易于推广,对社会有巨大价值。

团队介绍:

朱文亮: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贾晨: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史奉鑫: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6.宠物专用彩色CT影像系统

中科院高能所自主研发的宠物专用能谱显微CT影像系统

项目介绍: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光子计数探测技术,具有对X射线能量进行区分的能力,能够为宠物的疾病检查提供X 射线三维显微能谱成像。项目攻克了三维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和高对比度能谱成像融合的关键问题,采用单源双探测器结构,能够对宠物进行高信噪比的能谱成像及感兴趣区进行高分辨率的结构成像。本项目由来自中国、芬兰和德国的国际顶尖团队合力打造,多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并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体视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队介绍:

卢二阳: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许琼: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崇: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


7.多自由度运动辅助人机共融手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制

设计了一款手部康复辅助外骨骼,用于中风患者手部运动功能的康复.

项目介绍:

项目主要创新成果为多自由度运动辅助人机共融手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手指关节驱动参考人手拇指到小指重要性递减的原则,拇指由3个电机驱动,食指由2个电机驱动,中指、无名指、小指由1个直线电机同步欠驱动。相比市面上的产品,我们设计的外骨骼对拇指功能进行了加强,这使得外骨骼能够实现更多复杂的动作,比如拇指圆锥运动、拇指内收外展、拇指与各个手指勾指等。这种设计思路有利于实现外骨骼带动人手进行精细的任务操作。

团队介绍:

李国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后

程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

高子文:国科大学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8.基于集成光子学的肿瘤切缘判断装置

本项目为一种外科手术间诊断装置,可在手术中对表皮以下3mm范围内的组织进行光学活检,并快速判断组织健康状态。

项目介绍:

本项目为一种外科手术间诊断装置,可在手术中对表皮以下3mm范围内的组织进行光学活检,并快速判断组织健康状态。本项目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快速、无损地获得组织的高分辨断层图像,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图像的智能自动识别,辅助术间诊断的进行,能够改变目前靠肉眼及自身经验来判断病理图像的现状,降低误诊、漏诊和重复操作失误率。

团队介绍:

安其昌:长春光机所职工

陈柔霖:长春师范大学讲师

张奔雷:国科大学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机研究所)


9.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

在全血中直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用于在尚未出现症状人群中筛选早期癌症患者,并实时提供癌症患者对药物的治疗的反馈信息。

项目介绍:

中国是癌症大国,中国癌症早筛市场规模潜力大。目前传统的早筛手段有诸多局限性,且多数癌种尚无有效的早筛查手段,依从性普遍较低。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诊断、治疗辅助技术,具有无创取样、动态监测与敏感性高等技术特性,可应用于多种肿瘤诊断与治疗中。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稀土纳米粒子的溶解增强荧光放大技术,实现在全血中直接进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获取肿瘤病变信息以帮助诊断治疗,为临床无创肿瘤检测开启全新模式。

团队介绍:

陈卓: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刘雯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

施海兴:国科大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0.甲状旁腺荧光诊断仪

临床上甲状旁腺精准识别的最佳解决方案

项目介绍:

甲状旁腺是调节人体钙磷平衡的重要器官,但其在手术中的辨认主要依赖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导致其误切的概率高达19%,不仅医生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为此,本团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出了一款手持式甲状旁腺荧光诊断仪,可做到术中甲状旁腺无损快速精准识别,令目标客户极为满意。我们计划大规模生产销售此商品,将这一成果快速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手里,从临床上协同医生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团队介绍:

段逸:国科大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王传亮: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卢世豪: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11.面向医学原位检测全光纤生物传感器

面向医学原位检测的全光纤生物传感器

项目介绍:

团队具备国内领先的微结构光纤设计生产能力,设计了一款高度集成的面向医学原位监测的全光纤生物传感系统,微米级尺寸,可同时实现实时原位成像、特征疾病标志物检测,药物精准注入等功能,在医学前沿研究、疾病前期诊断、手术监测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基于双光子成像理论,利用超快激光器,结合微结构光纤,在对人体无伤害的同时,可实现亚波长级的成像分辨率,高响应速度,捕捉病原位置发生的动态过程。

团队介绍:

于飞: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周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吴达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后


12.纳秒脉冲电场肿瘤治疗系统

采用高压纳秒脉冲电场消融肿瘤

项目介绍:

本项目开发的产品是利用高压纳秒脉冲电场对实体肿瘤进行精确消融的医疗器械,我们将其命名为“脉冲刀”。该技术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实体肿瘤消融术相比,在多个方面突破了现有消融技术的局限,有望为临床上难处理、疗效差、复发率高的实体肿瘤提供一种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

团队介绍:

石富坤: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朱诚: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郭雨怡: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13.强化患者自主参与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

强化患者自主参与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

项目介绍:

本项目创新研制了国际首台可以在完整康复周期为下肢障碍患者提供训练的康复机器人,首次融合康复早期的坐卧式踏车、中期电动直立床以及后期的步态训练设备功能,有效提高设备效率,为统一康复评价标准和康复处方的全周期优化打下基础。同时,提出了人体运动意图识别、多重感觉反馈、注意力调控、训练任务在线优化等创新技术方法,首次构建了强化患者神经协同参与的主动康复策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主参与水平,提高康复效果。

团队介绍:

王卫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梁旭:北方工业大学讲师

石伟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4.柔性肠道吻合支架

本项目产品是一种基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柔性弹性体的肠道吻合支架,其具有与肠道弹性相匹配、以及组织修复调控的功能,可以明显降低肠道吻合口瘘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项目介绍:

本项目利用某些高分子材料将传统的消化道“减压+外引流”转变成了“支撑+内引流”,提出一种适用于肠道吻合术后辅助吻合口组织修复愈合的吻合支架的开发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拟开发研制一种具有多功能层结构且可逐层生物降解的肠道吻合支架,其一般在体内2-3周内发生降解,并经过肠道排出体外,能够弥补金属装置不可降解的缺点;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弥补了现有的可降解吻合装置缺乏组织顺应性不足的缺点;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预见该可降解吻合支架能够很好地实现减少患者术后吻合口出血、降低患者术后肛门不适感或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该吻合支架的成功研制在降低医疗成本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这一产品的临床应用,能够让患者缩短住院时长,更可以有效地将吻合口漏防范于未然,避免老百姓因病返贫,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团队介绍:

石长灿:金沙990活动大厅温州研究院课题组组长

李徐坚:金沙990活动大厅温州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章晓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15.乳腺专用彩色CT扫描仪

彩色3D成像,给医生一双及早发现乳腺病魔的慧眼。

项目介绍:

乳腺癌近年来已成为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胁。目前普遍使用的钼靶在病灶发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并会给被检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不适。本项目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完成的乳腺专用彩色CT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和检查舒适性,能够更好地发现乳腺癌早期的微小钙化点和肿瘤,有效解决了钼靶检查的痛点。项目团队掌握了核心器件光子计数探测器及其专用芯片的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得3项专利。本项目将进行乳腺专用彩色CT的商业化和销售。

团队介绍:

李默涵: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项目负责人

王哲: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刘坤良: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销售经理


16.三维数字等温扩增技术(3D-dLAMP) 在分子诊断和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

3D-dLAMP以简便的操作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在重大疾病诊疗和精准分子诊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项目介绍:

本项目旨在研发基于三维可扩展芯片的数字PCR仪器,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以简便自动化的操作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项目成果在重大疾病诊疗和精准分子诊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应用场景包括用于基因分型遗传多样性和疾病过程的拷贝数变异、循环肿瘤DNA的检测、病毒载量和低水平病原体的量化等。本项目核心技术有助于增强我国数字PCR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团队介绍:

罗春雄:北京大学教授

陈凯悦:金沙990活动大厅博士后

荣楠:北京大学博士生在读


17.生物视听反馈患者呼吸引导系统

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用于放射治疗中提高肿瘤治疗精度和效率的视听反馈患者呼吸引导设备及方法

项目介绍:

本项目通过建立患者个体化的呼吸引导曲线并自适应呼吸屏气相和加速器束流引出相同步,从而大幅度提高束流的照射效率和精度。本系统创新性的将视听反馈、呼吸屏气和呼吸门控技术结合起来,引导患者规则呼吸,测试发现相比传统技术该方法使束流照射效率和精度分别提高了4倍和10倍左右。目前,该项技术已获得了中国、欧洲以及美国发明专利的授权。同时,该技术还可以扩展到影像诊断领域,提高诊断精度,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团队介绍:

贺鹏博: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

李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余东莘:兰州大学学生


18.视网膜黄斑变性的细胞疗法

通过一次性的治疗帮助视网膜黄斑变性患者恢复视力。

项目介绍:

本项目主要面向中国4000万的视网膜黄斑变性(AMD)患者。这些患者中85%以上为干性AMD,目前没有任何有效的上市药物可以使用;另外15%为湿性AMD,通用治疗方式为定期频繁向眼球注射血管抑制剂类药物。即使如此,其中依然有20%在常规治疗中视力逐渐下降或失明。无论湿性还是干性AMD,其直接原因往往是视网膜黄斑区域底部的RPE细胞层的损伤。Orgalab团队力求通过干细胞技术和材料学技术,用新鲜健康的RPE替换病变部位,以实现视网膜功能的再生。

团队介绍:

邹振华:华傲康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筹)执行与技术

王勇:华傲康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筹)运营

王飞:华傲康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筹)技术


19.相变降温冷敷带

柔性相变降温冷敷带

项目介绍:

本产品相变降温冷敷带提供了人体局部区域冷敷的优选方案,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发的柔性蓄冷相变材料,在蓄冷前后均保持柔软,使用时可较好贴合膝盖、脚踝、手肘、肩膀等部位;同时,本产品配备了弹性绑带,可根据冷敷位置及个体差异调整绑带保证冷敷效果。

团队介绍:

史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孙克衍: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解卓学: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医疗超声检测辅助仪

创全球首款商用医疗超声检测辅助仪,做全球智慧超声领域引领者。

项目介绍:

目前,超声医疗行业广泛面临着“稳”“准”“远”“健”四大问题,具体包括:医生手持探头难以保持稳定、检测结果准确度不高、难以实现远程检测以及医生健康受到威胁等。我们不断致力于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成功研制了首款商用医疗超声检测辅助仪,一次性解决了上述四大问题,填补了“技术”与“市场”两大空白。未来将在提升超声医师检测质量、降低医师经验门槛、实现远程检测、保障超声医师健康等方面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团队介绍:

赛华阳: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周成波: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夏承恺: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1.用于机器人手术导航的仿生3D内窥镜系统

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智能眼睛

项目介绍:

为解决手术室环境下肿瘤组织边缘无法实时检测和切除导引的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我们提出了仿生多光谱3D内窥成像系统的设计,其根据人眼目视系统和雀尾螳螂虾的复眼多光谱探测原理实现RGB+NIR四个通道同时成像,结合双目光学系统实现多光谱3D图像的实时获取。在手术环境下支持3D显示屏,VR,以及沉浸式(黑盒子)三种模式同时显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与之结合的人工智能AI和手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团队介绍:

王金成: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张爽爽: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吴岐:国科大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2.针对新冠病毒的等离子体物品消毒机

我们是来自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创业团队,创业项目是等离子体物品消毒机。

项目介绍:

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公共场所需要做好常态化防控消毒工作,严防国外的病毒输入,于是就有了在港口、海关、机场消杀物品表面新冠病毒的需求。目前消毒的主流方式是传统的人工消毒法,工作人员在物体表面撒播雾化的消毒液,具有耗材耗力、消毒不彻底的缺点。而采用等离子体消杀技术,既高效又安全。只需要5到10秒,即可达到每立方厘米10的6次方的负离子浓度,消杀空气、物体表面的新冠病毒和病菌,而且对人体安全无害。

团队介绍:

成清清: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卢世旭: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项目参与人

言立慧: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项目参与人


23.足底压量化分析

足底压量化分析,助力您的运动健康。

项目介绍:

国内首款电容式压力鞋垫,鞋垫厚度仅2mm,可以精确测量足底每一个区域压力。模块内部集成了九轴惯性传感器,可以实时的获取足部姿态,然后通过低功耗蓝牙将数据实时的上传到手机端或者电脑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可以有效的检测穿戴者的健康特征和发力方式。在临床医学康复和运动员训练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科学的量化参数,来对穿戴者的步态特征进行实时的评估。

团队介绍:

戴厚德: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研究员

林海军: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连阳林: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工程师


24.POCT末梢血细胞快速检测技术

为长期血象异常患者提供居家检测设备

项目介绍: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长期处于血象异常状态的患者(如癌症、白血病、糖尿病等)比例显著升高,本项目以微电子工艺、微流控技术、POCT检测方法及系统等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聚焦于细胞特征分析、凝血功能定量分析等领域;面向家庭、诊所、社区/乡村诊疗机构等即时检测应用场景,开发便携式全血细胞定量计数、高灵敏度凝血时间检测等设备。

团队介绍:

揣喜臣: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张文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潇楠:郑州大学副教授


25.北京骨中笑科技有限公司

30秒完成粉碎性骨折复位

项目介绍:

血液环境中的断骨粘接剂项目由临床需求出发,以医学博士和材料学博士牵头,通过模拟海洋蠕虫于水环境中的仿生学,研发设计用于液体环境(血液)中高强度的断骨粘接材料,可以30秒内完成复杂粉碎性骨折复位,进行突发紧急情况的救治,降低临床医生50%的手术时长,让粉碎性骨折不再依靠大量钢钉和金属固定系统,避免钉孔对正常骨组织造成的二次伤害和更长的愈合时间,因为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为部分患者减少一次手术。粘接剂在人体内可生物降解,诱导骨组织再生,更加快速促进骨折修复。

团队介绍:

王健:北京骨中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于健飞:北京骨中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罗国东:北京骨中笑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26.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认知空间"-面向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系统

认知心理能力一站式解决方案

项目介绍:

本项目基于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针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智能化训练系统,使用科学设计的严肃游戏作为训练任务,结合心理测评结果和运动感知数据实现训练方案的智能推荐,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诊室和儿童的数字孪生体,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本项目旨在打造认知能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1个孪生平台+3类交互方式+5种认知康复训练应用+N个落地机构。项目核心技术申请或授权专利 22 项,发表领域国际旗舰会议 13 篇。

团队介绍:

陈益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院长

蒋鑫龙: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副院长

王健: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认知计算事业部主任


27.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心脏动力分析仪

心脏动力分析仪利用心冲击技术智能地提高房颤、心律不齐、动脉硬化、心衰等心脏慢性病的知晓率,降低慢性心脏病检测和预筛的成本

项目介绍:

心脏动力分析仪以压电式传感技术、高精度信号解析技术和振动体征智能判断技术为核心,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采集人体振动信号,上传至云平台并通过大数据云诊断技术智能地提高房颤、心律不齐、动脉硬化、心衰等心脏慢性病的知晓率,降低慢性心脏病检测和预筛的成本。它还适用于院中和院外的随访,个人、家属和医生都可以通过APP远程查看和监控,做到健康监护常态化,成为当今主动健康和应对老龄化的尖兵利器。

团队介绍:

陈益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院长

焦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秀林: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28.青创英才(哈尔滨)科技有限公司

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神经痛患者治疗带来科技赋能和益处

项目介绍:

团队是全球首创并领先的专注人工智能电子药和数字医疗领域的创新公司。我们用基于科学和临床数据基础上构建的专家系统来打造以特定病种为治疗目标、相应的大神经系统为靶向、以疗效和安全为目的、软件定义的创新性人工智能电子药,并以数字医疗的赋能来解决大众健康问题,并且为医疗机构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推出其他可穿戴体温监测和小神经系统康复等衍生产品 我们还在研发其他管线系列产品,涵盖脑神经检测、疾病生物标识物电检测、脑神经调制干预、脑机接口等核心技术,针对检测和治疗脑损伤、脑发育不良、帕金森、痴呆症、癫痫、毒瘾、多发硬化症等影响重大疾病的医疗产品,将与更多的商业和投资合作者携手一起打造崭新的健康未来!

团队介绍:

胡治军:青创英才(哈尔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润松:青创英才(哈尔滨)科技有限公司CEO

梁矜婕:青创英才(哈尔滨)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经理


29.叶绿体工厂

全新一代蛋白质生产植物反应器的叶绿体工厂

项目介绍:

本项目旨在建造一套新型的植物反应器平台。植物生物反应器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以常见的植物作为“生物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饲料添加剂、特殊碳水化合物、脂类及其它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 植物作为生产药用蛋白的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廉价的生产体系,与微生物发酵、动物细胞和转基因动物等生产系统相比,它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

团队介绍:

石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安瑞:西安宝诗特尔科学研究有限公司CEO

曹珂:西安宝诗特尔科学研究有限公司COO


30.钇澜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科技缔造健康,共享美好生活

项目介绍:

钇澜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打造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抗衰老专业服务机构,从2016年起,我们就和国际顶尖抗衰机构合作,经过5年技术沉淀,研发出一流抗衰产品,并在香港投产,产品通过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在抗衰老健康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团队介绍:

熊绪芊:钇澜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珺嵬:钇澜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佳:钇澜杉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讲师


31.北京岱美仪器有限公司

分子诊断,准确、高效、安全

项目介绍:

岱美仪器研发了高灵敏度的PCR技术平台,包括试剂和仪器。第一项从结核病分子诊断入手,逐步向其它传染病、遗传病等进军,通过准确、快速、安全的诊断,为医疗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团队介绍:

畅志强:北京岱美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彩霞:北京岱美仪器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武登进:北京岱美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2.大连益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E身轻——帮助国人拥有健康体态

项目介绍:

E身轻—大连益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华佗夹脊为支撑,采用中医、西医、康复等多学科交融的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管式整脊疗法”,通过脊柱的角度治疗内脏系统疾病。 公司已开设4家直营店,全国有17所加盟店;成立管氏培训学校,合作创办吉商创业学校。研发伸筋强体脊疗机器人获2项国家专利。 我们希望脊柱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传播精准化诊疗模式,帮助更多人掌握中医整脊技术,打造万人就业平台,建设健康中国,挺起中国脊梁!

团队介绍:

管洪艺:大连益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廷伟:大连益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昀鹏:大连益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3.高效基因转染试剂

可完全替代进口的国产高效基因转染试剂

项目介绍:

肿瘤的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攻克和治愈癌症最具有希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肿瘤的基因治疗指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或者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特定的方式导入肿瘤细胞,从而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我司研发团队在天然高分子的功能化和化学改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产品采用种类丰富的氨基酸对阳离子聚合物进行改性,合理改变基因载体的空间电荷分布,从而筛选出具有更高效率的基因转染试剂。目前已开发了10余种适合于多种常用细胞转染用的高分子材料,经过进一步的评价,筛选出质量稳定、性能优异的基因转染用材料进行商业化开发。我司所开发的产品成本低、性能好,完全可以替代国外进口试剂,满足国内大部分科研用试剂盒的需求,对于国内基因治疗技术市场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产品的主要技术曾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A3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基地方向性项目、吉林省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因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项目的主要技术曾申报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20余篇。项目的创新研发技术依托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团队成员的研究背景覆盖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对于体外和体内基因转染试剂的研发方面具有核心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团队介绍:

郭兆培: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曾子瑞:长春金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34.浙江创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可吸收快速止血微球和止血海绵产品

项目介绍:

本公司研发的止血微球和止血海绵系列产品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神经外科、器官切除等不规则创面的止血。该产品核心技术源于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目前已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并通过国家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产品具有可吸收、止血快、促愈合等优势,工艺成熟,成本低,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上市后有望在高端止血材料市场实现国产替代。

团队介绍:

石长灿:浙江创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

潘璐琪:浙江创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OO

杨啸:浙江创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TO


35.中科健兰(北京)医学研究院

全民参与男性新两癌筛查,携手共筑美丽健康中国梦!

项目介绍:

当前,我国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列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第1、2位,已成为泌尿系统“两大杀手”,我们称之为“新两癌”,以区别女性“两癌”。据调查发现,我国新两癌男性患者大都到了身体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反应才会去就医,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项目采用团队首创的细胞学免疫诊断技术(Urine Cytology Immunodiagnosis, UCID)以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通过检测尿液中全新的新两癌标志物,对新两癌进行无创、灵敏、特异的早期筛查和预后监测。

团队介绍:

李翀:中科健兰(北京)医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张旭:中科健兰(北京)医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张德玺:中科健兰(北京)医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项目对接:请关注“国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微信公众号”(sie-ucas)或联系宁老师(微信:ningruike),留言对接。